編者按 “限制摩托車上路簡直是限制人權。”6月27日,在CCTV汽車領袖高峰論壇上,清華大學全球學者項目主任李稻葵拋出了這樣的話題——全國多地又傳出“禁限摩”令,連學者都覺得過分了!
可是,局外人都發聲了,我們這些局內人——摩企和行業媒體還是沒有脾氣。是麻木了嗎?如果從禁摩之始,行業就一直強烈反對,但得不到回應,長久下去麻木了,還說得過去,但面對一道又一道的城市禁摩令,行業竟然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沉默!
這次也不例外!現在我們都無法獨善其身,為什么還不奮起爭取自己的權益呢?
真的該找個時間坐下來,聊聊行業的未來了。如果我們繼續選擇沉默,那么整車廠和配套廠的生存空間將再次受到擠壓!
禁摩行動仍在緊逼
6月28日,武漢交管部門透露,明年中心城區將徹底禁止摩托車上路,懸掛黃色臨時號牌的超標電動車也將于明年9月30日禁止上路。
對此消息,當地媒體打出了“武漢明年‘絕殺’摩托車”的標題。在標題里,摩托車仿佛成了武漢人民的公敵。
近日,除武漢外,深圳、浙江義烏、湖南昭陽等地也發布了相關的“禁限摩”消息。據不完全統計,近30年來,全國“禁限摩”城市已經超過了200個,其中包括縣級市。
1985年,北京的一紙“限摩令”拉開了城市“禁限摩”的序幕,而禁止的理由各有各的說法,但奇怪的是,每次禁摩令的發布,鮮有摩企抗爭的身影。
只有每年兩會期間,左宗申會反映“城市禁限摩”問題,但得到的回復:中央沒有明文禁限摩托車,地方政府根據當地人大決議或政府指令對摩托車禁限。
人家還建議行業企業聯名向國務院總理反映這個問題,但這事會不會就不了了之?
企業還在走老路
10年前,當城市開始禁摩時,企業可以抱著僥幸的心理,繼續生產摩托,東家不亮西家亮,這家不賣,那家賣。在標準之爭時,面對電動車行業的咄咄逼人,摩托企業可以集體保持沉默。在燃油助力車泛濫時,仍向黑工廠出售合格證,助長助力車的囂張氣焰,甚至私下組裝助力車銷往市場。
而到了今天,企業卻仍在繼續揮霍祖輩打下的江山,在城市新一輪“限摩令”中,企業仍關起門來唱卡拉OK,而不愿意通過媒體,專家的渠道發出自己的呼聲。在三輪車市場銷量上漲時,企業仍是盲目跟風投產,導致其產能迅速膨脹而引發價格戰。在傳統產品銷量下滑時,企業在未解決產品技術、售后問題時,仍要集體上馬大排量產品。
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。當大多數企業仍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,甚至重踏父輩走過的老路,沿襲父輩的經營理念,各自為營,悶聲發財,不做出頭鳥,不愿意抱團時。摩托行業如何走出困境?
摩托社會地位須重建
近日,中美摩托車工業協會計劃與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合作,開展《摩托車在城市中的使用、安全和規范》研究課題。而摩托分會正試圖借助這個課題,推動國內城市禁限摩的解決。
近年來,隨著社會的發展,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摩托車在交通中的地位。越來越多的社會主流媒體,領袖人物開始關注摩托車,開始呼吁政府放開禁摩令。
7月1日,央視5套的體育人間節目,將鏡頭對準了北京亦莊的一群摩托車友。這些四五十歲的“大男孩”們以車會友,分享著彼此對生命的感悟。
此外,這些群體也在引導消費者以守法、遵規的方式使用摩托車。
“解禁摩托車是我們摩托車行業所有人員及主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此外,我們更應該引導消費者,安全駕駛摩托車,帶好頭盔,穿好摩托車服裝,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,來改善我們摩托車的社會形象。”摩托分會秘書長李彬表示。
重建摩托行業的信心,沒有人能獨善其身。每個企業、商家、用戶,都將成為社會公眾構建摩托品牌的影響因素。
可是,局外人都發聲了,我們這些局內人——摩企和行業媒體還是沒有脾氣。是麻木了嗎?如果從禁摩之始,行業就一直強烈反對,但得不到回應,長久下去麻木了,還說得過去,但面對一道又一道的城市禁摩令,行業竟然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沉默!
這次也不例外!現在我們都無法獨善其身,為什么還不奮起爭取自己的權益呢?
真的該找個時間坐下來,聊聊行業的未來了。如果我們繼續選擇沉默,那么整車廠和配套廠的生存空間將再次受到擠壓!
禁摩行動仍在緊逼
6月28日,武漢交管部門透露,明年中心城區將徹底禁止摩托車上路,懸掛黃色臨時號牌的超標電動車也將于明年9月30日禁止上路。
對此消息,當地媒體打出了“武漢明年‘絕殺’摩托車”的標題。在標題里,摩托車仿佛成了武漢人民的公敵。
近日,除武漢外,深圳、浙江義烏、湖南昭陽等地也發布了相關的“禁限摩”消息。據不完全統計,近30年來,全國“禁限摩”城市已經超過了200個,其中包括縣級市。
1985年,北京的一紙“限摩令”拉開了城市“禁限摩”的序幕,而禁止的理由各有各的說法,但奇怪的是,每次禁摩令的發布,鮮有摩企抗爭的身影。
只有每年兩會期間,左宗申會反映“城市禁限摩”問題,但得到的回復:中央沒有明文禁限摩托車,地方政府根據當地人大決議或政府指令對摩托車禁限。
人家還建議行業企業聯名向國務院總理反映這個問題,但這事會不會就不了了之?
企業還在走老路
10年前,當城市開始禁摩時,企業可以抱著僥幸的心理,繼續生產摩托,東家不亮西家亮,這家不賣,那家賣。在標準之爭時,面對電動車行業的咄咄逼人,摩托企業可以集體保持沉默。在燃油助力車泛濫時,仍向黑工廠出售合格證,助長助力車的囂張氣焰,甚至私下組裝助力車銷往市場。
而到了今天,企業卻仍在繼續揮霍祖輩打下的江山,在城市新一輪“限摩令”中,企業仍關起門來唱卡拉OK,而不愿意通過媒體,專家的渠道發出自己的呼聲。在三輪車市場銷量上漲時,企業仍是盲目跟風投產,導致其產能迅速膨脹而引發價格戰。在傳統產品銷量下滑時,企業在未解決產品技術、售后問題時,仍要集體上馬大排量產品。
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。當大多數企業仍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,甚至重踏父輩走過的老路,沿襲父輩的經營理念,各自為營,悶聲發財,不做出頭鳥,不愿意抱團時。摩托行業如何走出困境?
摩托社會地位須重建
近日,中美摩托車工業協會計劃與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合作,開展《摩托車在城市中的使用、安全和規范》研究課題。而摩托分會正試圖借助這個課題,推動國內城市禁限摩的解決。
近年來,隨著社會的發展,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摩托車在交通中的地位。越來越多的社會主流媒體,領袖人物開始關注摩托車,開始呼吁政府放開禁摩令。
7月1日,央視5套的體育人間節目,將鏡頭對準了北京亦莊的一群摩托車友。這些四五十歲的“大男孩”們以車會友,分享著彼此對生命的感悟。
此外,這些群體也在引導消費者以守法、遵規的方式使用摩托車。
“解禁摩托車是我們摩托車行業所有人員及主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此外,我們更應該引導消費者,安全駕駛摩托車,帶好頭盔,穿好摩托車服裝,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,來改善我們摩托車的社會形象。”摩托分會秘書長李彬表示。
重建摩托行業的信心,沒有人能獨善其身。每個企業、商家、用戶,都將成為社會公眾構建摩托品牌的影響因素。






